2019年政府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2019-01-30 15:08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466304436/2019-00005
- 发文日期
- 2019-01-30
- 公开日期
- 2019-01-3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主题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规划,统计,经济,管理,调控
- 内容概述
- 2019年政府工作重点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强化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聚焦思维、底线思维,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勇气,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开拓创新、奋力攻坚,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实施六大战略,坚定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实现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更强,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更稳,生态质量和人民生活更好,政治生态和干事环境更优,打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夺取“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关键性胜利,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33条降本减负新举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提高企业的感受度。更大力度开展“稳心留根”和“亲商暖企”行动,全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与广大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场准入、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着力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成长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推进锡商民营银行筹建工作,办好第四届全球锡商大会。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市属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持续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管控化解工作,不良贷款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按照“宽放、善管、优服”的要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好无锡经济开发区赋权(委托)工作,市(县)区和有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成立行政审批局;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清单管权责、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套机制管检查”;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优化完善税收共治体系,建立开办企业“一网通”服务平台,实施全流程、全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统筹推进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复制推广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验,落实第二批省级经济发达镇改革任务,加快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深化诚信无锡建设,力争创成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大对重点出口行业和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综合保税区升级工作,深化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主动承接2019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加大外资引进力度,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提档升级,积极引进外资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确保到位注册外资36亿美元。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位稳步提升,支持惠山经济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积极融入全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大局,在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打造柬埔寨西港特区升级版2.0,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推动锡台两地全方位交流,为台胞提供与无锡居民同等待遇。
(二)着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力。全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超470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880亿元。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挂钩联系制度,推动LG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深海空间站无锡研发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对市(县)区重点项目实行分级调度、协同推进。加大项目招引市级统筹力度,建好重大项目“蓄水池”。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和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实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应保尽保。
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加大对5G、人工智能、石墨烯、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的布局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完成现代产业发展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等园区建设,提高鸿山、慧海湾、雪浪小镇发展水平,办好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构建核心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生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施“千企技改”装备升级行动和10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左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梁溪区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创建中国电影创新试验区,继续办好无锡“文博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文化产业创新平台。落实“一城一策”要求,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军民融合影响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一网四中心”建设。聚焦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物联网、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承接军转民技术转移,支持军工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锡设立区域性总部,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强化与驻锡科研院所“一所一策”合作,推动与本土企业紧密对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布局新一轮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升现有科技载体发展水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以上。大力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来锡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件。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各级各类研发机构80家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74%。加大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4%。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的合作,新增院士工作站7家以上。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计划和重大成果转化计划,办好2019无锡市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洽谈会。
培育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和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四名工程”,继续办好无锡(太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活动,加快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高水平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全年新增各类人才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0.7万人、高技能人才1.35万人。
(四)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升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培育壮大“锡”字号农产品品牌。扎实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提高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农业园区面积比重达到52%。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增加到170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业+互联网+快递”“农业+旅游”等新业态。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依法依规开展土地流转。探索激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投农机制,推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发展。落实供销合作综合改革任务。
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加快村庄规划全覆盖,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更新改造,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8个。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8公里、桥梁31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100个美丽宜居村庄,创建100个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示范村。扎实推进“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力争全面完成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任务。
(五)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太湖流域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流等综合整治,推进太湖生态清淤试点,开展河湖违法圈圩、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达到省下达目标。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推进机动车污染整治,强化施工扬尘管理,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持续上升。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动机制,确保土壤安全利用。继续深入推进“绿刃”环保专项行动,加大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力度,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
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开展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省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工作,严格执行生态红线保护措施。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全市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加快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多措并举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序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组织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0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做好锡东、惠联垃圾焚烧电厂提标扩能工作,积极推进餐厨垃圾、蓝藻藻泥、市政污泥、酸洗污泥等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运。
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加快转变沿太湖地区发展模式,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建设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水平,推动形成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保监管体系。不断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六)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枢纽功能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围绕长三角区域枢纽机场定位,编制完成苏南硕放机场总体规划和集疏运体系规划,启动机场停机坪、新货站扩建,持续增加国际客货运航线,加快药品、生物制品、冰鲜水产品等进口指定口岸建设,不断提升口岸等级和能力,争取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7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4万吨。围绕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南沿江铁路建设,做好盐泰锡常宜铁路前期工作。围绕发挥区域性物流枢纽作用,全力抓好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锡宜高速、沿江高速扩建和锡太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早日批复,进一步提升高新空港物流园、西站物流枢纽等货运枢纽发展水平。
加快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江阴打造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宜兴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开工建设锡澄城际轨道S1线、宜马快速通道、宜兴丁蜀通用机场等项目,续建凤翔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推进锡宜城际轨道S2线、暨南大道西延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锡澄锡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编制完成锡澄、锡宜协同区规划,优化提升惠山新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鼓励和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向江阴南部、宜兴东北部等重点协作区转移落地。
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全面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加强与苏州、常州的规划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一城两核”定位,加快环城河以内历史城区“双修”工作,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中山路黄金商圈影响力;启动太湖新城新一轮建设发展,组织实施太湖新城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无锡国际会议中心、高浪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强化锡东新城区域支点地位,精心谋划蠡湖新城开发建设。启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加快地铁3号线、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地铁1号线南延线年底开通试运营。启动312国道快速化改造、菱湖大桥等重点道桥项目,打通一批“断头路”,疏通一批“卡脖子路”。
建设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组织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全大数据管理运营机制,深入推进城市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广泛运用。构建智慧城市移动门户,汇集各类民生服务应用。加快5G商用网络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的规模化部署,促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七)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扎实推进七大专项提升行动,更高水平建设智慧城管项目,有效解决违法建设、“三乱”违法广告、农贸市场脏乱差、“小飞龙”等一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分类质量,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75%。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实施《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高市民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及相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和除险加固工程、锡澄运河北排扩大工程等项目建设,整体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积极配合国家特高压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城市高端智能电网。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警务综治一体化,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实施“雪亮工程”二期和“慧眼工程”,全面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争创平安中国示范区。强化市场监督综合管理,守好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优化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减轻村(社区)负担。做好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一核心四平台”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体系,增强矛盾化解和源头预防能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矫正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升社会组织发展水平。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促进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分类帮扶,努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办好首届“创响无锡”全民创业大赛等活动,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居民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实现富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生产效率提高同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高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等保障标准,开工建设儿童福利院异地重建等项目,加快市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双试”改革,新建智慧养老服务机构30家以上,养老护理床位占比达56%以上,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占比达到10%。制定住房保障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水平。做好退役军人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拥共建、军转安置、优抚工作质量。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和优质率,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完善无锡职教园管理体制。支持江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持续深化与江阴、宜兴的办学合作。加快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无锡校区二期工程、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支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积极筹建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推进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新建成省级健康镇村(社区)50个、健康单位55个以上。推进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启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完成市妇幼保健院妇保、儿保大楼建设。做优做强县级(区级)医院,提升城区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江阴、宜兴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深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工作,复制推广村级医疗互助机制。制定紧缺专学科发展规划,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建设水平。
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体育软实力。保护传承江南文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与扬州联合办好世界运河大会,做好惠山古镇联合申遗筹备工作。高标准推进无锡美术馆建设,支持无锡博物院争创国家一级馆。积极创建省书香城市示范市,提升居民综合阅读率。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加快无锡融创文旅城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继续办好无锡国际马拉松等一批大型国际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