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无锡市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行业资讯

武汉跨铁路大桥转体技术突破 毫米级精度破解交通梗阻

发布时间:2025-09-16 09:19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9月11日凌晨3时5分,武汉古田一路北段建设现场传来捷报。一座重达5250吨的T型结构钢箱梁桥完成逆时针81.7度转体,精度控制达到毫米级。这项工程创下国内同类转体桥长悬臂、大纵坡施工新纪录。转体成功意味着项目取得关键进展,为年底通车奠定基础。

  

  施工环境堪称“极限挑战”,桥梁上跨沪蓉、汉丹等8股铁路干线,每日通行列车超过200列。桥体与铁路接触网最近处仅有1.193米,施工区域还邻近高压输电线、燃气管线等多种设施。项目公司总经理占保华透露,团队联合十多家产权单位,召开数十次协调会议,最终制定出周密的迁改与防护方案。引入北斗定位系统和建筑信息模型实时监测技术,确保转体过程安全可控。

  技术突破是本次成功的关键,由于桥体重、单侧悬臂长,传统转体方式难以保证精度。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斜拉扣挂辅助转体技术,有效平衡大纵坡带来的桥体重心偏移。这项技术犹如为转体桥装上了保险装置,在极限空间内实现超高精度动态平衡控制。中铁十一局项目经理厉建华表示,这项创新为类似复杂工况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古田一路北段项目全长约2786米,是汉口地区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据湖北交投集团资料显示,该项目总投资18.5亿元,是武汉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预计惠及22万居民,通行时间将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有效打通硚口区与东西湖区的交通梗阻。

  从专业视角看,这次成功转体体现我国基建技术的新高度。在保证铁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成如此精密的操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这种创新模式或许能为未来城市复杂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范本。不过,后续仍需关注桥梁通车后的实际运营效果,特别是对既有铁路线路的长期影响。据行业专家分析,此类技术的成熟应用将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